“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这是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教授对蔡启瑞教授攀登跨越高岭,育才灿烂群星。最真实的人生赞誉。对此我有深切的感受,我是蔡启瑞教授指导下的催化教学和科研团队的一员,五十多年和他相处,他独特的学术思想和高超的科研思维方法,特别是他高尚的师德和为人品德有口皆碑,这些都长年累月启示和影响着我们,以下谈几点深切的感受。
一、立项创新 志在必得
从五十年代蔡教授回国之后,他科研立项结合国情,水准标高,研究结果均创一流。我曾参与蔡教授直接指导的几项科学研究项目,如“乙炔合成苯”、“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合成气制乙醇机理的研究”,均达到当时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由乙炔合成的苯,纯度达到99%以上,在1972年建立年产百吨的乙炔合成苯生产车间,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到达很高的水平。“乙炔合成苯”“低压高密度聚乙烯”等研究项目作为主要成果之一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79年福建省科学大会奖,1981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合成气制乙醇机理的研究”获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度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其他许多立项的研究项目也均取得高水平的结果。
为什么会达到上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当然是在蔡教授指导下催化团队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其中值得深刻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高超的学术指导水平。他平常对我们讲“科学研究很有意思,可以变化无穷”,“许多复杂的科学研究内容,可分解为简单的单元再入手解决问题”。之所以能在变幻无穷的科研领域中做到这些,这和他具有坚实而又渊博的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许多化学分支学科,如物理化学(催化、物质结构、电化),无机、有机、分析等,他年轻时在教学和科研中都涉猎过,这犹如蜜蜂博采百花之精华,在化学领域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和一些分子中键长数据,他都能脱口而出,他的博学强记令我们叹为观止。在指导科研时,知识的发挥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从各方面说明道理,井井有序,并提出解决关键问题的创新性办法,指导我们实施研究。
几十年来,他很关心和重视祖国的石油化工和煤炭化工产业的发展,相应的在催化基础理论研究中,重视小分子化合物催化活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如甲烷、乙烯、乙炔、一氧化碳、氮、氢、氧等小分子化合物的催化活化问题。应该说许多复杂的催化反应中,大多都主要涉及到反应物中相关功能基团的催化活性问题,而这些关键功能基团的催化活化和小分子的催化活化有许多雷同和关联之处。所以对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催化活化的深入探讨也是解决许多复杂的催化反应的一把很好的钥匙,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最典型的科研创新例证之一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国家碳一化学重大课题子课题—《合成气制乙醇反应机理的研究》中,对煤化工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合成气(CO+H2)制乙醇,所用的多助催的负载型铑系催化剂,是金属—助催剂和载体强相互作用的典型。当时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此多相、多步骤的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所持观点莫衷一是,均未能合理地阐明该催化反应机理。许多学者认为合成气制乙醇反应过程中,CO通过高能垒的反应途径,即CO直接解离断键的解离式机理。蔡教授对国外许多学者提出的能量不合理的CO活化途径持不同观点,并对我们说“国外学者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 对此他持否定看法,他综合了大量的文献报道并进行分析比较,在大量的化学热力学数据分析和多年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CO通过部分氢化物种(如HCO,H2CO等)而后进一步反应生成乙醇的缔合式机理。也就是说按此历程,该催化反应过程中关键的又是控制步骤的催化反应物种的活化和转化,所消耗能量最低,是较合理的途径。而后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反复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完全证实他所提出的缔合式机理的真实性和创新性,科学系统地揭示了多助催剂的负载型铑基催化剂反应体系中,合成气(CO+H2)制乙醇的反应机理,对合成气制乙醇的工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支持和引用。为此,《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项目成果于1994年经国家教委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近几年我们课题组在进行《一氧化碳催化氧化负载型金催化剂》项目研究,我经常向他请教有关文献报道中争论性的学术问题,如CO催化氧化成CO2反应过程中,那一步是控制步骤?凭着他多年来对O2,CO、H2等小分子催化活化的科研经验积累,提出创新性的学术观点,认为“氧的活化是控制步骤”。目前对于这一催化反应系列的控制步骤,文献尚无定论记载,但通过对大量资料报道的分析和我们的研究结果看,他所持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一指导性观点对于改进和提高该反应所用的负载型金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反应机理的探讨,均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从上述实例进一步说明科学研究中创新是灵魂,后辈特别是年青的学术带头人,应从他身上传承和发扬这种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首先要学习他掌握渊博的基础知识和融汇贯通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为人师表 厚德载物
蔡教授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对后辈谆谆教导并严格要求。在六七十年代对于刚上岗的年青人,哪怕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职工,都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给予耐心的业务指导,甚至手把手教他们进行实验操作。遇到许多科研攻关内容,他胸有成竹地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浅出地给年青人予以开导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不但解决了科研问题,而且在实践中培养后一代。他渴望年青一代尽快成长,经常说“我老了,多么想把所有掌握的知识都传授给你们”。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他就是以这种高尚的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青人。他一贯不以长者自居,和他相处几十年,从来没有看过他严厉指责别人;但对后辈有过失和缺点,他都能以长辈的慈祥友善而又严格的态度给予指出,并提出批评意见,让你心服口服并乐于改正错误。
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七十、八十年代教研室同志其中包括我本人,患重病时他都登门看望和慰问,有的同志调离本单位,他也亲自登门送别。七十年代有位普通职工工作表现突出,业绩又好,有一次少量人员调工资,时逢蔡教授出差外地,这件事他挂在心上,特地挂长途电话向组织反映,建议给予该同志优先考虑提工资。九十年代这位普通职工因车祸受重伤,他十分关切地挂电话慰问。这些于无声处见真情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晚辈。
每逢春节我上门向蔡教授拜年或平常请教业务时,他都热情相待,指导业务谈家常、讲历史等,使我们对他既有师长又有本家长辈深情厚意的感觉。除了指导业务,也谈及改革开放后农村形势等国家大事,关心中华民族的兴衰,谈太平天国起义、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百善孝为先”,他深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对母亲十分尊敬和孝顺。他曾经给我们讲家史,年幼时家庭贫困,母亲在农村勤劳做针线等手工,点点滴滴赚点钱维持生计,并培养他上学读书。他尽心尽孝奉养母亲,并知恩图报,以各种方式报答亲友当年对他的帮助。他对有个别亲友的后代对父母不孝深感不满。二十多年前在他病重住院时,自感病危,在梦幻间仍口口声声思念母亲,确实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事业为重 一心为公
蔡教授一心为公,关心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事业和校领导的人事安排,1982年在胰腺出血大病住院期间,一次他梦幻间,口口声声提到“田昭武年青有为,田昭武年青有为”,可能是学校当时教育部讨论推荐厦门大学校长人选,征求他的意见,经深思熟虑,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铭记在心。
近一年多病重住院期间,仍然念念不忘工作,他多次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是现在身体不允许”,“我的手不灵了,今后不能打电脑”。同时仍关心询问研究所许多同志的工作情况,也问及我以前的科研进展的怎么样?所有这些深深地打动我的心灵。他事业为重,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一辈人,特别是年青一代学习的楷模,我们应该予以很好地传承和发扬。
每逢党支部过组织生活,都能准时参加,谈形势议政治,关心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对催化科学和相关工业的发展提建议,出谋献策。
四、引领团队 为国争光
一支团队的优秀与否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基本保证。在学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化学化工学院的学术带头人的团结共进是校内许多人所赞誉的,在我校化学团队中,几十年来应该说他是领队,化学学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和他的业务指导和学术团队组织分不开。多位晚辈均是知名专家,他均以事业为重并以高尚的师德团结他们、支持他们发展各自的学术,并促进各个学科互相配合,协同攻关。谁有特长,他能礼贤下士,共同商讨许多攻关课;谁有成就他都予以鼓励和支持,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化学团队形成了团结互助、和谐共进、为国争光的优秀集体。这些优良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化学化工学院应予传承和发展。
最后叙一诗以表达对蔡教授的敬仰之情:
耄耋殷殷育桃李,
树人先从立德起。
行云流水克难关,
立项频频获高奖。
挺志坚然无瑕璧,
立身卓尔青松志。
2013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