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做了大量的学生工作,在与学生交流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起作为蔡先博士生的日子,他是我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直接引路人。师者如兰,蔡先传递给我的不仅仅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还有那一份对学生的质朴和关爱。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导师家访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
攻读博士学位时,我从事的是固氮酶化学模拟研究,蔡先常常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指导,指导工作细致到无水无氧系统的玻璃仪器吹制加工。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博士生二年级那年,他还安排了到我家里家访,当时他已经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从厦门到我家石码镇需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小轮船,他和固氮组的老师一行,一大早就出发。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天气炎热,到我家后,他一边用手巾擦汗,一边和我家人交谈。只见我父亲笑容满面地迎接着,拉着蔡先和老师们的手说:“蔡老师,太过意不去了,这么热的天,您不辞劳累赶来家访,我真感动” 。蔡先边擦额前的汗水,边笑咪咪地说:“你孩子很好,实验工作很努力,就是和大家交流少了点,应该……”
接着,蔡先向我父母亲询问了一些家里的情况,还问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父母亲都一一做了回答。父亲看着有的老师还站着的情形,似乎有些尴尬:“家里挤,都没位置招待大家”。蔡先看出了父亲的窘迫,亲切地说,“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蔡先还询问我平时是否常回家,我告诉他很少,因为家庭困难,舍不得多花路费回家。蔡先安慰我,困难会过去的。蔡先还向父母亲了解了很多情况,当他听到我在家总帮助父母做事时候,他高兴地笑了,鼓励我好好学习,报答父母。蔡先对我的关心、爱护、鼓励以及他的平易近人都深深的感动着我,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做好科研……。家访拉进了师生的距离,我也收获了许多,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以蔡先为榜样,接近、理解和关心学生,更懂得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懂得育人。
蔡先在教学、科研非常繁忙的情况下,在他七十五岁的高龄还在进行着家访,让我感受到一份美好,难以忘怀,也影响着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尽管现在家庭一般都有手机、电话,大事小事一个电话就行,但我深知,无论通讯多么迅捷、科技多么进步,家访是师生沟通非常重要的方式。老师通过家访,更能全面的了解学生,更好的教书育人。
蔡先以他的严谨的治学、精湛的业务、崇高的品德诠释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
在迎来蔡先生百岁寿辰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