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精竭虑,恩兼理化——忆蔡老对厦大理科之贡献》

吴伯僖(厦门大学物理系原系主任) 

1948年我毕业于我校数理系,蔡老是1937年化学系毕业,比我大一代多。按习俗,我与他应该不相识,但种种机遇我有幸与蔡老有不少接触,使我能从不同角度认识他崇高的为人,他是令人钦佩的厦大人。

1978-1982年,蔡老担任我校副校长,那时我是物理系主任,多次聆听了他对办好理科的高见。他不仅关心化学系,还关心其他理科的成长。他倡议理科各系选派一至二位教师组团访问英国。他留美九年会说一口流利美语,但他还亲自参加为访问团培训英语会话的课堂。他在学校办公会议上以及个人交谈时,多次强调办好物理系数学系与办好理科的重要关系。为此,他要物理系选派几位年轻教师出国留学,经过酝酿,物理系黄美纯、陈传鸿、余扬政、王玉良、陈书潮等分别到美,意、日、德等国名校留学,同时他还支持一些学生到国外念研究生并为他们写推荐信。这些教师与学生后来都在学校与学科上发挥良好的作用。1964年,由蔡老主办的全国催化讨论班,他邀请卢嘉锡教授(那时的福州物质结构研究所长)讲群论及其在量子化学中的应用,又请复旦大学谢希德教授讲群论及其在固体物理学中的应用,点名物理系黄美纯老师担任辅导。卢谢二位布置的作业,都要求黄美纯先做一遍,并记下每道题所花时间,卢谢二位才选比较适中的作业让学员做。为此蔡老十分满意。诸如此类的事还有不少:1960年,科学界热衷于研究有机半导体,学校也要求化学与物理系合作做聚丙烯腈半导体,物理系派黄美纯老师参加,主要做测试工作,结果该材料有整流作用,可放在半导体收音机代替二级管;因此学校提出继续往下做,以代替锗硅三极管。黄美纯用迁移率分析,认为这材料要做成三极管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投稿厦大学报阐明己见。那时蔡老任学报主编,他赞同黄的分析,同意发表。这项研究就此停止。2010年萨支唐院士(美、中双院士)来厦,他亲自到萨的住处,向萨院士提出长期到厦大物理系带领一批人员进行他的新理论研究,为此蔡老多次打电话与我畅谈,他对萨院士研究的新理论寄托厚望,还为此写信给校领导。可见他对物理系的成长是何等的关心。

蔡老毕业后即留校当助教,那年抗日战争爆发,萨校长莅任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萨校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学校顺利内迁长汀,蔡老也随同前往。在长汀八年间,他虽在化学系任教,但他耳濡目染萨校长克己奉公,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深为之感动!1998年老校友邵建寅、葛文勳从美国Ohio打电话给我,谈及为了纪念萨校长对厦大的贡献,拟由海内外校友捐资成立萨本栋教学科研基金会,邵建寅学长个人另捐400万人民币建亦玄馆作为微机电研究中心场所。1999年,蔡先生听到此信息后立即捐款人民币10万元,在中国银行为基金会设立账户。基金会成立后,他参加董事会,并亲自向厦门市领导及校领导述说基金会的意义及建立微机电中心的重要性,厦门市领导也很重视与支持,拨巨款资助中心购买设备仪器。中心后来由于人事安排欠妥未能作出大成绩,蔡老十分着急,亲自写长信向校领导提出建议但未被采纳。惜当时蔡老健康不允许,不能亲自到校陈述己见,他为此甚感惆怅!

1996年,蔡老还为整个厦大的发展写信给他大学好友美国富商陈为敏老先生,请他为母校的建设捐款,此信交由我往美时亲自送交陈老先生手中。陈看完蔡老的长信后,当即首肯。经过多次蔡老亦参与的捐款方案商谈,达成在我校园内建四座教学楼的协议,后因特殊缘故没有办成。此后蔡老和我就没参加后续的捐献事了。

今逢蔡老百岁生日佳期,谨恭写几件往事,权作对蔡老的祝贺,并愿我校有更多如蔡老的厦大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