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很重视。由于他坚持“自己的孩子要别人来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念大学都考在祖国各地,毕业后四海闯荡,成家立业,也都走上了科学之路。尽管长大后大部分时间都没能在父母身边,父亲的榜样始终是我们宝贵的引导,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也更加深了理解。几十年匆匆过去,父母步入晚年。几年前母亲去世,九十多高龄父亲需要照顾,我们也相继退休,得以大部分时间在家陪伴他。朝夕相处,让我们能更深地体验他的处世为人,也亲历着父亲与衰老病痛的斗争。他人退心不退,为科学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与生命抢时间的精神贯穿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现在天命难违,百岁的他已经卧床不起。我们告诉他,“催化组的同事们正编写论文集,准备庆贺你的百岁生日”。他眼中闪烁幸福的目光“我真是感激我的环境,同事和学生们都对我这样好。”确实,在他心目中,同他一起为科学共同奋斗的师生是最亲的。我们作为陪伴他的子女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胸怀和精神。
关心国家大事一直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虽然高龄眼花,每天用放大镜看报,剪报,有用的推荐给别人。除了最关心的科技进展外,他的剪报还表现出他十分关注的国家大事。比如,对海西的建设和发展,很多年前就呼吁修铁路,开通厦门经赣州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通道。尤其关心台湾和祖国统一大业,为马英九上台高兴,他认为“马英九有一颗中国心”。
他主张爱国要从小事做起,要求购买的软件必须是正版,尽量买国货,支持民族工业。他的爱国心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使他度过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坚持做好一个知识分子的本职工作。他多年留学海外,阅历丰富,回国后历经政治风浪,但他始终如一地坚信,国家基础差,现在比过去好,以后会比今天更好,自己应为国分忧。即使在文革风暴中,还是忧国忧民,找机会做项目,主动下工厂坚持科研。做好本职科研工作,一丝不苟做学问贯穿他的一生。我们没听他说过许多爱祖国爱科学的“豪言壮语”,但在他那里两者是很自然地统一的。
科学是他的生活和生命,勤于思考,也乐于思考,正应了哲学名言“我思故我在”。 即使现在他躺在病床上,身躯日渐消瘦,但工作近百年的大脑,至今休息不下来。睡眠中有时传来他的喃喃自语,梦中也在谈论化学,有人来访才会使他从意识流中醒来,回到现实世界。他自八十多岁开始学电脑,就离不开它了。九十六岁前他的卧室就是书房,经常半夜里听见他的房间里有动静,一看原来他又坐在电脑桌前打键盘。家人自然心疼,劝他休息,毕竟过思伤身,年龄不饶人,但谁都知道这样的故事还要不断重复。我们经常劝他锻炼身体,朋友知道他喜爱音乐,建议抽点时间听听音乐,作为休息,可是他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年轻时对音乐和桥牌下棋等的浓厚兴趣全放弃了,他没有时间。每当因他不顾休息,长时间工作而与他理论时,他的回答是:这是比我生命还重要的事。
父亲在七十岁以后,经受了多次手术甚至抢救。感谢学校、市、省及国家各级组织的关怀,医护人员的照顾以及解放军战士的无私救助,使他能一次次地化险为夷。他顽强地锻炼,以求身体尽快康复。九十三岁的他经过置换髋关节手术后一两个月就可以自由行走,甚至上下四五层楼。 每一次脱险后他都更急不可待地回到他的忙碌状态,因为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思索和设计着回收发电厂废气中的硫的技术路线,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探索新型燃料电池的新材料;为国家引进人才而多方联络…. 尽管近年来不可避免的脑力衰退,但他头脑里这些大事一直没放下,而且对于名字、电话号码尤其是专业术语的记忆,往往不逊于年轻人。我们能感觉到年迈的父亲对毕生事业日增的责任感。昔日学术界的朋友相继谢世,更增加了他的紧迫感。“故友凋零情义在,岂甘衰朽惜残年”,他就这样加给自己更大的压力,有如一个正盯着目标,在和时间赛跑的骑士。
这些年中,能源问题是他一大关注。他希望通过弄清基础科学原理,以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技术问题。一个可能是最后开始的研究例子是,九十多岁以后试图为发展高效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另辟蹊径。因为电子比水解氢离子运动速度快很多,膜中质子传递就成为控制步骤。他从生物固氮催化和光合作用的研究知道,生物过程中的质子通道速度要快得多。因此进一步推测这是通过“氢键导线”(hydrogen bonding wire)实现的。要形成这样的通道,氢键长度必须要小于一定尺度,才能实现质子在氢键导线中的跳跃(hopping)。 这样他就开始了寻找资料,日日夜夜在有关酶的结构中寻找适合的氨基酸序列,我们戏称为“达芬奇密码”。在他的电脑屏幕上,我们看到的是他制作的一个极为精细复杂的化学模拟图,哪个颜色代表什么原子,它的邻位是什么,键长键角是多少, 怎样的结构能符合他要的性能…..老科学家一直在探寻着这个密码。这个寻找、验证和仿生的过程一直进行到最近这次摔倒住院,一卧不起。很难想象九十多岁的化学家如此专致于这样具体的工作。有时半夜三点起来又在修改电脑上那个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图形。现在他的健康终于使他无法做下去了,不知这个“蔡老猜想”能否有朝一日有所突破?如果有一天能取得成功将是对他的莫大安慰。
时下研究养生之道是一股潮流。常有人问:蔡先生长命百岁,一定很会保养吧。实际上他的实践并不大符合一般养生科学的保养:生活简单,营养一般,体育运动太少,长期依赖安眠药。 倒是脑力劳动的紧张,或许减缓了大脑的衰老。科学使他“衣带渐宽终不悔”,可能科学探索也促进他的健康长寿。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长寿得益于思索。科学使人心理健康,真正的科学家总在追求前面科学的未知,不怕艰辛,以苦为乐,也不纠结于成功后的功名利禄,为得失而烦恼。科学兴趣和责任感可以激励个人修养。他最钟爱的两句话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常以此要求自己也教育我们。其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也不是不问世事养怡乐天或寄情于神明的类型,他是思虑细密之人,重视个人修养。他严于律己,谦恭待人。对待子女,亲人要求严格,不逊私情;对待爱国的科技人才,青年才俊,倍加爱惜,将不遗余力呵护举荐作为己任。
值此学校学院各级领导师生好友隆重庆贺蔡教授百岁寿辰之际,我们与家父一样,心中充满感激和幸福,特写下以上点点滴滴以为参与。确实,众人的爱心可以撑起一个大大的“福”字,具有常驻的光辉,也是他战胜病痛衰老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