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恩师写《概览》

廖代伟 

    2011年3月,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下简称《概览》)之化学卷第一分册。这套书是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和组织,并由钱伟长牵头任总主编的。恩师蔡启瑞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知名化学家之一和首批入选学者,他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科学贡献和人品风格都简要地呈现在该书的“蔡启瑞”传主篇中。

2009年底,我在化学楼实验室接到蔡先生的电话,他说,因万(惠霖)老师和张(鸿斌)老师都比较忙,问我是否有空帮他写《概览》这样一个书稿。蔡先生的事,作为学生的我肯定要竭尽全力去做好的。经过蔡先生和我一起努力,特别是利用2010年的寒假和春节时间,2010年5月前,我们完成了初定稿,送专家审阅、返回意见后再修改,7月底再定稿送编辑部加工,2011年2月底编辑部返回清样校对,历时一年多,由蔡先生亲自审定,终于完成了《概览》“蔡启瑞”传主篇的撰写任务。撰写过程中,学生的我又一次深深受到蔡先生这位老科学家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学术风范和人品风格的熏陶。

我虽然在1962年入学厦门大学化学系,但因“文革”,没有经历大四下学期和五年级的专门化学习和做毕业论文的阶段,后又到军垦农场、农村、“五七”干校和化工厂,直到1978年被录取为蔡先生的研究生,才有幸聆听蔡先生的孜孜教导,跟随恩师从事催化科学研究至今。因此,我对蔡先生一生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成就等细节,并不太知悉,只能尽量从已有的书面和网络资料上来寻找和撰写。

为了总结和确切表达他的学术思想以为后人之所用,为了给我提供撰写素材,八十岁才学电脑、2010年已九十七岁高龄的蔡先生常常半夜起来在电脑前打字到午夜,以致他双腿脚肿胀得让人不忍目睹!但,蔡先生一边就医治疗,一边仍坚持撰写,为我提供了近三万字的学术成就素材的电子文档。

为了撰写的事,每次跟恩师见面时,蔡先生都对我再三强调:十分成就写六、七分就好,不要把集体成绩归到他一个人,不要把别人成绩归到他,主要真实地写学术上的思想和见解,不要夸大其词。蔡先生说,他希望通过《概览》,对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做个总结,成功的、失败的、未完的,都给后来人一个交代,他年事已高,今后不大可能介入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可以交班了。

蔡先生宽广精深的学识和活跃创新的思维常常为后辈的疑难问题点明了研究的方向。如,有学生困惑于实验产物很臭,逐向蔡先生反映,蔡先生说,这是硫醇,硫醇可制蛋氨酸,后来这学生的课题组成功研发了硫醇合成催化剂,转让给国内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又如,有学生困惑于多壁纳米碳管作催化剂载体效果不理想,蔡先生说,可用作催化剂的促进剂试试,结果一试,效果显著,随后这学生课题组的研究创新了多壁纳米碳管的应用和理论。还有,多年来作为厦门大学化工厂主营产品的三十烷醇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也是蔡先生访美回来带回信息,并嘱有机组研发成功的。但,蔡先生要我将这些内容都删去,不要写入《概览》中。蔡先生对我说,他只是起了一点点拨作用,不是他亲自参与的,都不要写入。蔡先生还对我说,甲烷氧化偶联(的成果)和合成气制甲醇(的成果)都不要写,要留给万老师和张老师。

蔡先生不迷信权威,教导学生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蔡先生做学问、做研究,一贯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求精益求精,实验方案必须合理有据,实验数据必须认真核实,参考文献必须查阅原文,撰写论文必须字字斟酌。长期以来,他的学生和同事们都早已习惯蔡先生反复仔细修改论文和报告等的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对此,大家都深有体会,老先生的文章不到正式发表那一刻,都可能还要修改。有时候,都发出去排版了,老先生还要求寄回来修改。这次《概览》稿的撰写也经过蔡先生二十七次之多的精心修改。
 对于重要的科学问题,虽然蔡先生早有自己的独特和创新的见解,并在指导实验验证,也在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的见解,但,在未得到充分可靠的证据前,蔡先生从不轻易撰文发表。蔡先生反对浮夸不实的科研作风,强调重视论文的质量。但,面对当今社会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正之风,这位老科学家无奈地感慨万分,然而,蔡先生仍然坚定地把关,坚守自己的学术道德和风范。蔡先生坚决不在他没有亲自指导参与的论文、专利和奖项等成果上署名。如果现在每个科学工作者都像蔡先生这样,那就根本不存在学术腐败的歪风邪气了。

去年9月,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下达了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项目任务,我作为采集小组的负责人,跟小组所有成员一起努力,在今年10月,基本完成了实物、采访等资料的采集,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报告的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和大事年表,以及十五万多字的研究报告《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一书的文字初稿(包括导言、分为10章58小节的传记正文、结语和后记),希望能真实地反映出蔡启瑞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及其献身科学的一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蔡先生曾说:“其实,我这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虽然蔡先生在1979、1982和1984年三次病危动了大手术,2000、2005和2011年又三次不慎摔倒、住院治疗,断裂的髋骨还栓了螺栓。但直到九十七、八岁了,他还拄着拐杖常到化学楼三楼实验室来,跟同事和学生们交谈,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指导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就在2011年初摔倒住院之前他还来过实验室。在《蔡启瑞传》一书部分内容撰写和最后统稿的过程中,学生的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恩师蔡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成就、特点和启示:蔡启瑞先生的百年人生是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生动演绎和光辉典范!

学生谨以此短文,衷心感谢恩师蔡先生的精心指导、培育和教诲,满怀真情庆贺恩师蔡先生的百岁华诞!
 

(2013年10月8日于化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