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载体电子相互作用促进有机液体高效产氢

发布日期:2025-10-21     浏览次数:次   

近日,我院郑南峰教授、秦瑞轩教授等人在有机液体催化产氢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ailored Electronic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Boosts Hydrogen Release from Organic Carriers”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液态有机储氢材料因其高安全性和高氢储存密度,被认为是未来氢能存储与运输的重要载体。其中,十二氢化-N-乙基咔唑的高效脱氢是实现氢能可逆利用的关键科学挑战。针对传统钯基催化剂在低温下活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构筑尺寸均一的钯纳米颗粒体系,系统考察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载体对Pd电子结构及其催化行为的调控作用,发现氢气生成速率与Pd电子态之间呈“火山型”关系。进一步通过谱学与动力学研究发现,不同脱氢阶段对金属电子态的需求存在差异,来源于C-H键的活化与产物脱附的共同影响,并由此提出双活性位点接力催化策略,利用复合氧化物载体构筑具有双电子环境的Pd/CeTiOx催化剂,实现氢气生产速率达到114.8 h¹,显著优于文献已报道体系。该研究从金属-载体电子调控角度出发,深入解析了活性中心电子效应与催化速率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发展了对定量比较半导体和绝缘体等各种基底上金属-载体电子相互作用具有普适性的电子特征描述符——价带最大值(VBM),为高效产氢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新思路。

该工作在秦瑞轩教授和郑南峰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2021级博士罗帆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中国基金会(22202164, 92261207, 22388102),新基石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J05006, 2024J09006)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720230002, 20720250005)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5c12538


下一条:磷酸根增强界面质子/电子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