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非遗扎染 青春助力尧古振兴——厦门大学黔蓝尧韵实践队连续九年赴贵州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日期:2025-07-25     浏览次数:次   

7月13日-20日,厦门大学“黔蓝尧韵”实践队第九次走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尧古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这支青年队伍聚焦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尧古村的靛蓝扎染非遗技艺,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双轮驱动,为破解传统技艺发展瓶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贡献青春智慧。

  科技赋能,开出扎染传承“新良方”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尧古村完整保存着布依族古村落风貌及靛蓝扎染、古法造纸、傩戏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队深入调研发现,“靛蓝生产周期长”是制约当地扎染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队员们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创新性提出微波辅助靛蓝生产技术方案,相关项目已成功立项为大创课题。在完成校内多轮实验验证后,此次更将此技术带入村中扎染工坊实地测试,力求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统工艺效能,显著缩短生产周期。

针对扎染工艺废水污染问题,实践队提出并研究采用硝酸纤维素膜过滤技术,以低成本、高效率减少废水中有机大分子对水体的破坏。同时,为弥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差异,团队积极探索AI辅助设计: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生成图案,并研究将电子图稿转化为布面扎染纹样的方法。这一系列科技实践,为传统非遗的现代传承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政策协同,构建非遗传承“新生态”

   面对扎染技艺人才断层与传承体系零散的困境,实践队双管齐下:深度访谈非遗传承人寻根问源,并与尧古村负责人深入座谈。贵州省教育厅派驻尧古村第一书记崔凯分享了基层破局经验:通过建立“党支部+传承人+村民”联动机制,已培养30余名传承人与相关人才,并成立“尧古村传统文化保护协会”,系统性推进技艺保护与创新发展。

在乡村“空心化”渐趋普遍的背景下,尧古村却呈现出青年“逆流返乡”的新气象。如大学毕业生小蝶放弃城市竞争,返乡创办特色文旅项目;董岛部落吸引艺术家聚集,追寻生活本真与诗意。这些青年用行动证明,底蕴深厚的乡村是人生新起点、心灵归属地,更是非遗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热土。

教育扶智,播撒乡村未来“新希望”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7月16日,实践队在尧古村党群服务中心精心组织“生活中的科学”趣味支教活动。通过“非牛顿流体”“维生素C的奥秘”等生动实验,队员们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点燃了乡村孩子们的科学好奇心与探索欲,在他们心中播下创新种子。这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是厦大青年以知识反哺乡村、赋能未来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乡土情怀与责任担当。

    红色研学,汲取青年奋进“新力量”

实践尾声,适逢遵义会议召开九十周年,队员们专程赴遵义会议会址开展红色研学。通过沉浸式学习,队员们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宝贵精神,从中汲取磅礴力量,进一步坚定了将青春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乡村、建设国家的理想信念。

 

(文/尚策、胡婷雅  图/李晓裕、韦景童)

上一条:听!老党员讲廉洁故事——化... 下一条:我院三支团队在第四届全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