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7月29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万华新途·助农富路”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赴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门楼街道,通过座谈交流、现场学习、采访对话、助农直播等系列活动,在南庄村、西马疃村、石臼村的田埂与大棚间,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关键在干:用韧劲蹚出致富路
在烟台团市委的牵线搭桥下,实践队走进门楼街道南庄党群服务中心,与门楼街道相关负责同志举行座谈会。双方围绕当地大樱桃产业布局、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和电商发展深入交流。实践队结合专业所长,就电商直播门槛高、存在中间商赚差价等现实挑战提出自己的想法,现场思维碰撞频频。

“上无一片瓦、下无一亩田”,曾经的南庄村广泛流传着“有女不嫁南庄”的俗语。2009年党支部书记彭利民带着党员干部,拿铁锹凿荒山,用箩筐运渣土,半年开垦出60亩荒地种樱桃;2016年建普通暖棚,让樱桃提前上市抢得先机;近年在第一书记刘亚楠协调下,又建起2个空调暖棚,精准控制樱桃生长期,填补春节上市空白期,大樱桃单价提升10倍以上。从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模式,到“集体与村民按比例分成”的利益机制,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靠的是“干不成不罢休”的韧劲。“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队员们望着连片的樱桃棚,心中激起强烈共鸣。

关键在人:以接力点燃振兴火
“去年引入的空调暖棚,控温精准,樱桃品质更好了……”南庄村的周扬笑着向队员们介绍道。这个从普通农户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如今已经是村里的 “土专家”—— 而他的成长,离不开当地干部每年点对点联系桑梓人才,从技术培训到资源对接全程跟进,让“土专家”有了成长的沃土。

人口老龄化、青年“不愿回”,是许多村庄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破局?带着这个问题,队员们采访了门楼街道相关负责同志。
“‘筑巢引凤’与‘本土孵化’双管齐下。” 负责同志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连续4年举办直播电商大赛,19所高校的学生来村里教技术,随之而来的是新想法、新视角;“青鸟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假期返乡,看家乡变化、谋发展思路;青年企业家联谊会里,许多年轻人带着资金和想法回村。“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乡村看到了希望,愿意回乡发展”,话语间满是自豪。
“乡村振兴的担子,终究要靠人一茬茬接过来。”队员俞素欣望着暖棚里忙碌的身影,心中豁然开朗:从带头垦荒的彭书记,到直播带货的“村花”大姐,再到像周扬这样的返乡青年技术员,不同代际、不同身份的人们用坚守与接力,让她看懂了“众人拾柴”方能点燃振兴之火的深意。

守住特色:让乡村更像乡村
座谈结束后,实践队先后走进门楼街道南庄村、西马疃村和石臼村,沉浸式感受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南庄村依托花海、樱之恋广场等设施,将大樱桃与乡村休闲游、采摘体验等有机融合,构建起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体系;西马疃村的田埂边,村民自绘的“崔书记送草莓”壁画生动鲜活,小小的草莓带活农文旅,新春游园会、西瓜“村”晚吸引着上千游客;石臼村靠直播让老手艺出圈,“村花直播团”正对着镜头介绍:“这是俺们村的老手艺,小麦先炒得喷香,再磨成细粉……。”

北纬37度的地理优势,让这里的大樱桃、红富士成了“国字号”招牌,但各村不贪大求全——南庄不种草莓,西马疃不栽樱桃,石臼村专注把“小而美”做精,三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一村一品聚成“全域风景”。“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更像乡村。” 队长董蓉的感慨道出真谛 —— 守得住特色,才留得住乡愁。
当天的压轴环节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借助石臼村第一书记王建珍的个人账号,实践队员化身“新农人”主播,现场品尝美味的五谷焦面,向观众热情展示。王建珍亲自演示焦面制作的流程,厦大文创产品作为“随单赠品”引发网友热抢。除了讲解产品,实践队员还在直播间分享了初来时当地人淳朴真诚、热情招待的情景,让网友在“云尝鲜”的同时,感受到乡村的自然与人文魅力。


门楼街道的实践,恰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乡村的未来,不在别处,就在一双双踏实干活的手、一颗颗扎根土地的心,和每个村庄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模样里。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实践队将把此行所见所感转化为青春动能,持续探索校地协同助农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年力量,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
文 | 柯晓梅
图 | 元晨旭 李思颖 方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