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针对本、硕、博不同学段新生的成长规律与发展需求,系统打造“精准滴灌”式入学教育体系,推出“成长启航套餐”,多层次、全方位帮助2025级新生扣好入学“第一粒扣子”,迈稳成才第一步。
党旗领航:筑牢信仰根基
“从‘交申请书’到‘收申请书’,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博士新生张子扬在学院“党员先锋岗”前为新生讲解党组织情况,他的转变是学院“双报到”机制育人实效的生动注脚。学院自2021年起推行“既向学校报到,也向党组织报到”机制,实现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

今年暑期,学院依托线上平台开展党的理论宣传与启蒙教育;迎新期间专设党团组织报到点,收到新生入党申请书100余份,向党组织靠拢蔚然成风,2021年以来新生入党申请比例持续攀升。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身勇,副校长方颖等校领导亲临迎新点,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新生代表交流,赠送《中国共产党章程》并寄予期许。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通过新生入党启蒙第一课、红色校史讲解、党员结对帮扶等筑牢信仰根基。学院党委副书记杜超以“走近大先生:感悟科学星空下的化院精神”为题开讲,结合院史先贤事迹阐释“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的文化精神;翔安校区研究生新生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情况,获厦视新闻报道且画面登陆央视《新闻联播》。
思想浸润更重日常滋养。学院党委副书记聂鑫牵头,联合辅导员、班主任启动五组“以书会友,温润心灵”读书会,每周开展师生共读。从《英雄大爱》中感悟邓稼先夫妇的家国赤诚,到《马克思对话孔夫子——“第二个结合”的思想交汇》中理解理论与文化的内在契合,信仰的种子在书香中生根发芽。
温暖护航:浸润成长心田
针对新生环境适应与自我认知挑战,学院创新推出“‘新’心相印”主题“点单式”班级心理团建,设置六大特色模块搭建心灵沟通桥梁。活动涵盖“鼓圈:无门槛音乐共振”“画图识心:成长新视角”“艺术玻璃制作:科学与艺术相遇”等形式,融艺术表达与心理调适于一体。新生在互动中消除陌生、强化认同,有同学坦言:“团建不仅放松了心情,也让我迅速融入了班集体。”

军训期间,学院“辅导员加油站”成为化院参训学子的“暖心港湾”,备齐饮水与应急物资,提供全天候心理支持。辅导员与新生促膝长谈,化解成长困惑与军训压力,将思想引领与日常关怀相融。最终,化院学子所在的三营斩获“红色先锋营”称号。
此外,学院同步推进多项保障举措:急救与健康知识宣讲、国家安全教育、反诈禁毒宣传筑牢安全防线;校歌教唱增强文化认同与集体归属感;新生家长见面会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凝聚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专业导航:激活创新潜能
“创新不是天才的专利,突破并非遥不可及。专业是跨界突破的起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颜晓梅教授在建南大会堂开讲,结合团队研发国际领先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经历,阐释化学学科价值与创新魅力,鼓励新生勇于探索。

立足学科特色与育人目标,学院集结优质师资打造“开学第一课”矩阵:学院党委书记宋毅从“胸怀家国、修身立德、格物致知、博集东西”寄语新生;院长任斌教授详细介绍院史院情并鼓励多尝试、多努力;傅钢教授引导学生将个人“长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张延东教授以“我命由我不由天”诠释自主创新精神;就业引航名师曹晓宇教授为博士生解读学术创新与科技强国使命,剖析“深度专注”与“跨界拓展”的辩证关系。
为助新生适应学习节奏,学院推出“全链条专业支持”服务:图书馆入馆教育、培养方案解读会、选课技巧辅导破解学业难题;国奖获得者等朋辈导师分享经验,让成长路径可感可学;“理论培训+实操演练”相结合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筑牢科研根基。
化学化工学院以党建领航、温暖护航、专业导航“三部曲”为主线,推进新生教育,助力学生实现身份转换、思想塑造、集体融入、专业发展等多维成长。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浸润式育人体系,激活学生潜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 龚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