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N-H注入锰氧化物中发现准二维多态铁电体

发布日期:2025-10-29     浏览次数:次   

近日,我院魏现奎教授团队与德国科学家团队合作,首次在N-H共注入钙钛矿锰氧化物中发现了以可翻转多重极化态为重要特征的准二维铁电体,该发现为多态铁电信息存储的未来设计开辟了新纪元。相关研究成果以Quasi-two-dimensional ferroelectricity with multiple switchable polarization states in N-H coinjected perovskite manganites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DOI10.1126/sciadv.adx3747 )

传统信息存储范式信息存储密度提升依赖器件尺寸缩小然而,尺寸逼近原子级时,量子隧穿等问题不仅会导致成本激增还会使得存储性能变得不稳定,进而引发存储失效严重后果与之不同的是,多极化态存储策略另辟蹊径,通过挖掘铁电材料所具备的多重稳定极化特性(如 - Ps1, Ps2, Ps3 …),巧妙让单个存储单元能够承载更多信息(如 32 态对应log2(32) = 5 比特/单元)因此这一策略能从 “信息密度而非物理尺寸” 全新维度突破现有存储技术极限。

研究团队利用原子分辨电镜观察N-H共掺杂钙钛矿锰氧化物中发现的准二维铁电体具有可翻转的多重极化态这一独特性质。从结构来看,由氧空位有序度调控诱导形成1 MnO₄四面体层+ 3 MnO₆八面体层”(简称 1T-3O 结构)周期性堆叠结构展现出显著的面内导电、面外绝缘特性,为其准二维铁电性提供了关键证据原子分辨STEM图像进一步揭示该准二维材料中,氧原子位移与锰离子价态周期性变化共同作用,产生了高达63.7 μC/cm²的平均面外极化强度。尤为特别的是PFM实验显示其垂直振幅-电压曲线呈现阶梯式跳跃特征,标志着多个离散极化态的存在此外差分相位衬度与能谱分析进一步确认了氢、氮的原子级占位及其对稳定长程极化序的关键作用。这些重要发现不仅为多态信息存储提供了理想的物理载体,也为构筑超薄、柔性多功能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该工作由魏现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主导完成,共同作者为刘枫、王毅、梁智尧、刘鹏鹏等。本工作得到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厦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以及湘安生物医药实验室传染病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x3747



下一条:锂电高压正极界面动态演化机...